名校长齐聚浦外高新,这场跨国圆桌会令人瞩目
10月31日下午,第13届中国•南京—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圆桌会议在我校成功举行。本次圆桌会议由南京市教育局和新加坡教育部东区学校司共同主办,由江北新区管委会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和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南京的18位中小学校长与来自新加坡的12位校长相聚云端,以“落实创新教育,培养终身学习者”为主题,通过致辞寄语、主旨演讲、圆桌研讨等形式聚焦创新教育,共话青少年终身教育与未来发展。
一、致辞寄语
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张生在致辞中回顾了双方自2008年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学校的交流合作和双方校长们的互学互鉴,并结合本届会议的主题向新加坡的教育同行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和创新的最新论述。这是首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论述、独立成章,彰显出我国对创新和教育的高度重视。
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林其坤表示,江北新区近年来在坚持创新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上不断加力、持续发力。
新加坡教育部学校司(东区)司长刘德荣表示今天的论坛为中新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宝贵的平台,他希望双方校领导能积极交流、热情分享,为未来的教育开辟创新的思路。
二、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周桂松等五位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阅历和经验介绍了南京江北新区和新加坡东区的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并对创新教育以及培养终身学习者做出了不同的阐释。
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周桂松以《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终身学习者培养新路径——基于区域推进未来教育的终身学习力培养的思考与行动》为题进行主题分享。他从“规划与政策:终身学习机制的顶层建构”“空间和平台:终身学习环境的前瞻营建”“数据和课程:终身学习的内容供给”“学习和评价:学生终身学习力的激活存续”四个方面,阐述了江北新区在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空间、新举措以及努力创设终身学习者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司长王梅凤指出,要培育学生成为终生学习者,成为学以致用的未来学习者,关键在于课程创新,必须不断地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她分享了新加坡教育部长陈振声在第九届“重新设计教学法”国际研讨会提出的“四个转变”供大家思考:从知识的传播向意义建构转变、从解决旧问题转化为构想未来的挑战、从教育模式标准化向多样化转变以及从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的转变。
南京外国语学校校长邹正以《联动社会资源,共同培养有创新潜质的终身学习者》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南外的有效尝试;新加坡四德女子中学校长郑嘉慧以《创新教育:培育学生能动性》为题分享了学生能动性在四德的实践;南京市小营小学校长毛丽平以《童心活动:为儿童播下可持续生长的“创新种子”》为题分享学校围绕童心活动的创新实践所做的探索。
三、圆桌研讨
我校金叶校长主持中学组分组讨论活动,并以《探索学习新样态,培养终身学习者》为题进行主题分享。他指出,我校是江北新区最年轻的初中,也是第一所办学改革试点学校。学校立足于江北新区的创新土壤,不断探索“未来学校新图景”,提出了“让未来充满更多可能”的办学主张,将育人理念、课程形态、特色场域和活动文化融合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样态。他阐释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从学习社区、课程载体、场馆支撑、契约制定四个方面介绍了框架构建,以及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数字化学习、无边界学习等实施策略。
在本环节,小学组和中学组分别围绕“课堂之外,如何培养乐学活用”“校领导落实创新教育的任务”进行话题讨论。在一个小时的交流中,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终身学习者、创新教育落地的实践、课堂之外的别样“课堂”、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等话题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焦点。
四、闭幕结语
新加坡义安中学副校长陈丽仁表示,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交流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来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校长胡红从关爱健康、亲近自然、统整探究、社区行动四个方面做总结发言。
南京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卢普新在闭幕词中表示,双方开展的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与交流才刚刚开始,希望与会的校长们要做自觉的终身学习者,主动的教育实践者,创新教育的探索者。
我校金叶校长带领各位参会者参观学校“花漾”学生成长馆,并介绍了场馆的设计理念与学校办学理念。与会者对我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给予充分认可与肯定。
此次中国•南京—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圆桌会议搭建了海内外中小学交流沟通的平台,在分享与讨论中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应有之义。未来,中新双方将齐心协力,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不断推进创新教育新样本、不断搭建创新互动新平台,为杰出的教育教学才能与品质而奋力前行,努力开创南京-新加坡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