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儿童时期是施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主题,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对儿童心理健康给予细致的呵护与关怀,才能为他们奠定一生幸福快乐的基石。儿童的心理健康来自于父母的成长。
下面是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请各位家长仔细阅读,看一看您的孩子符合吗?
情绪积极稳定
能保持持续的快乐与积极的心境,这样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多会受到父母和邻居的表扬与称赞,而积极的情绪又得以强化,使孩子进入良性循环。儿童也有喜、怒、哀、乐,健康的孩子也会出现短时的消极情绪,但消极情绪表现得太过分,太频繁,如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反复出现,就难以称得上是心理健康了。
智力正常
将智力纳入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智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关。智力正常的孩子具有独立的、独创的、机敏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能够快速适应周围环境。而智力低下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各种儿童心理问题,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护理。
性格与自我意识良好
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而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在自我意识上,开始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自尊感在发展,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
与人交往能力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
心理健康的儿童3岁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现,能初步借助言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出现独立行动的愿望。3岁后,意志品质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得以发展,但总的说来,发展有限。然而意志不健全的孩子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
1.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要冷静处理
孩子有时候会因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等各种原因大发脾气,第一个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想办法让他去自己的房间发火,没有了观众,孩子往往就会慢慢安静下来。其次,家长要掌握说“不”的策略,不要单纯地强调“不”、“不可以”, 也应该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即便孩子听不懂,也能懂得你对他的耐心和尊重。
2.一定要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孩子的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那么同样他也必须要学会独处,家长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训练,比如让他自己待在安全的房间里。
孩子安全感的获取,并不一定需要通过父母时刻在场的方式,真正的安全感是:即便他看不见你,心里也会知道你在那里。另外,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是事事满足,否则,过度的溺爱会让孩子变得骄纵任性,养成种种坏习惯,最终对自己造成伤害。
3.请正视孩子的缺陷和不足
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所不同,家长一定不要否认这些事实,正确的做法是积极地和他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正视现实、尝试接受现实,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才是让孩子能够正视自己,培养自信的正确方式。一味的逃避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法面对自己,觉得自己很丢脸,形成心理障碍,甚至自卑,自闭。
4.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破了水杯,除了第一时间看看孩子有没有受伤之外,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这样说 “宝宝,你看,拿水杯的时候要小心点,不然你会容易受伤,杯子破掉的碎片也容易伤害到其他人,这样很危险。” 并且帮助孩子一起将现场收拾干净,而不是“你看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点小事情都做不好,你怎么那么不听话!”
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否定孩子的人品,更加不要为孩子定性,否则不仅伤害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也会让孩子变得缺乏自信,自我怀疑。
5.在可以允许的限度内,请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有些家长心疼孩子,也许会比较溺爱,不忍心让孩子做事情,或者担心孩子受伤。但是这样其实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应该尽早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来孩子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事情。
另外,不要过分干涉孩子想做的事情和想法,在替孩子说话、替孩子做决定之前,可以 冷静地想一想,这件事情孩子也许可以独立完成。至少,应该给他们独立尝试的机会。
不要说“你不行”、“你不适合”、“你们女孩子学不好理科”、“男孩子就是粗心大意”、“这事情你做不到的”……还没有尝试、努力的事情,不要急于否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这样成长的孩子,以后面对挑战和困难,态度会更加积极,注意力不会放在事情非常困难上,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2%,保守估计,全国约有三五千万名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却找不到引起的原因,可以让孩子到校内心理辅导室接受咨询,寻求帮助;还可以拨打我们江北新区陶老师工作站心理热线58396111(9:00-17:00),寻找对策。
最后引用一句话:让我们的少年儿童处处怀有“敬畏”之心,时时充满“感恩”之念,常常表达“祝福”之情,这才是心理健康、社交健康!